**书生(105-106)"
2025年9月22**
第一百零五章 再遇赵文彦
苏怀谨坐下后用一口苏州腔调说道:”这几**一直下雨,也没得**法制……过来……”话说到一半,故意装出“口误”之态,像是忽然反应过来,赶紧岔开话头。
张有德目光微闪,心里却瞬间了然。
果然,这白糖就是眼前这年轻人制出来的,这几**前托人四下打听过,整个玄暄朝都不曾有过这种雪白的白糖,如今听得苏怀谨这口误,印证了心**所想。
可他面上笑容更盛,毕竟这更是长久买卖,连连点头,把白糖称重收下,一大袋结了****二十三两银子。
等着张有德称银子的时候,苏怀谨随口问道:“掌柜的,怎么**近街上多了这么多像是逃荒的人?咱们这边出了什么事吗?”
张有德一边点银一边随口答道:“不是咱们县的,是隔壁县前几天下大雨,**大成灾,不少人家都被冲垮了屋子,才逃到清河县来躲灾的,听说有的家翻了一座山,走了几十里路才过来的,“这年头,活着就不容易。”
他顿了顿,又低声补充:“县尊怕这些灾民闹事,也不敢让他们进城里,只能叫人在城外搭了些草棚,每天发一顿粥**,权当活命,城里的员外,老爷们也算有点善心,这几天都****施粥,省得闹出**子。”
苏怀谨更觉好奇,又问:“那去他们县里城里不是更近吗,怎么都来咱们清河县?”
张有德****头:“这我就不清楚了,许是那边管得更紧,也或者有人认得**戚朋友,反正这几年灾荒**民常有,见多不怪了。”
闻言苏怀谨点点头。
帐算清了,苏怀谨收好银**,推门走出杂货铺,朝城郊自己租的那间小屋走去。
而刚刚那个在杂货铺的**年人也跟在后面,苏怀谨走了几步,发现那人一直在后头不远不近地跟着。
起初他还以为是别家看张有德生意红火,特意派人来和自己攀关系的,于是故意放慢了脚步,等着对方**动搭话,但那人只是自顾自地走着,并**有这个想法。
苏怀谨又猜,莫不是张有德让人跟踪自己,想打探白糖的来路?
可又发现那人眼神没在自己身上停留,反倒时不时打量街边那些排队领粥的灾民。
“许是顺路吧……”
他心头转念,也就没再多想,加快脚步往城门方向赶去。
来到城门口,只见不少身穿长袍的读书人,三三两两结伴而行,正往城外粥棚方向走去。
这时候正是清河书院下早课的时辰,城**偶遇些**子本不稀奇,可今**这些人却纷纷出了城门,倒显得有些不同寻常。
苏怀谨心**暗自纳罕,细细一看,竟还有不少**面孔,多是书院时的“旧同窗”。
这些人一边快步赶路,一边低声议论着:
“听说今天**到赵员外家施粥,赵公子**自过来**持呢。”
“赵公子为人厚道,行善积德,哪次**好事不是带头?我们这些同窗也得过去**把手才是。”
“可不是嘛,赵员外一家真是有福报,赵公子不仅**问好,心肠也软,每次都**自下场。”一位书生说道。
“孙敬斋,你说得这么响亮,赵赵公子能听见才怪,等见着面你再多夸两句才有用,哈哈!”
前头笑声连连,奉承话满天飞,显然大家都把跟赵文彦站队当成“正事”。
苏怀谨走在后面,听着**悉的口吻和恭维,心里暗道:真是冤家路窄,怎么哪儿都有这赵文彦的**子?
上回当众拆穿那****僧,让赵文彦在众人面前吃了瘪,还坏了他一桩好事,自己也算出了一口恶气,如今赵家施粥**好人,苏怀谨懒得再凑这个热闹,只远远看了一眼,便打算绕开众人,自顾自往城郊走去。
苏怀谨本不想多事,只想悄悄离开。
可那群前同窗却并不肯放过他,有人一眼认出了他的身**,立刻在粥棚前**声喊道:“咦,那不是苏怀谨吗!”
“苏怀谨?他不是在魏家**赘婿的吗?怎么跑出来了?”
四周的书生们一时都好奇地望了过来,不少人甚至**头接耳,小声议论。
那边正忙着舀粥施善的赵文彦,听到自己的同窗喊了“苏怀谨”三字,手里的动作也不由一顿,下意识地抬头望向人群**。
苏怀谨在清河县****其实“名声不小”,为攀**枝不惜去魏家**了赘婿,前些**子在诗会上两首诗让不少同窗颜面扫地,令魏家二小姐当众宣布诗会不再举**,把书生们借题跃龙门的机会都断了,更不用说**近又揪出**僧人骗钱的案子,更是令他名声再显。
人群**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苏怀谨,小声议论道:“这就是那个苏怀谨?”
“就是他啊,前些天在赵员外府前,揭穿了那些**大师的把戏。”
“哈哈,这么说我倒想起来了,那天赵员外请了**大师**法驱邪,结果被苏怀谨一戳穿,城里人都笑了好几天。”